地下水径流区(地下水径流强度)
碎屑岩区的裂隙水补给量占总量的236%地下水径流区,它们循环深浅不一浅部一般径流途径短,并在适当地形处以泉的形式排泄深部运移的地下水,径流途径较长,在构造条件适宜情况下上升成泉1975~1986年泉的排量一般为014~3308Ls,西部生产矿井出水的疏排也是集中排泄的一种方式表51区域大气降水补给;据资料综合分析和计算结果,本系统天然水资源量为13m3s,开采资源量13m3s,地下水径流模数为248Ls·km2区内岩溶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在补给径流区,大气降水通过裸露碳酸盐岩类的岩溶裂隙入渗补给岩溶水,一般说来,上寒武统凤山组和中奥陶统厚层质纯灰岩岩溶裂隙十分发育,连通性好。
根据本区的水文地质发育特征可知,在查干诺尔盆地西部及邻区范围内,发育有完善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水动力系统,这决定于本区内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盆地总体地势西高东低,盆地西缘的汗乌拉隆起为地下水补给区盆地西部的单斜构造区西部斜坡区,为地下水径流区盆地中东部的断裂发育区,即;这个区的地下水受降水入渗和南部山前径流补给,自南向北径流,排泄方式为蒸发和向下游径流,动态类型为降水入渗径流开采型,年动态呈降升降型,一般春季因降水量小开采量大,水位持续下降,夏季降水量大开采量小加上南部地下水径流补给,水位呈上升状态,秋冬季随着降水量的减少,水位又逐渐下降。
地下水径流强度
地下水的径流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含水层断面的流量即渗流速度来表征根据达西定律v=KI可知,地下水的径流强度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及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的水头差成正比,与补给区到排泄区的距离成反比在山区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强烈,致使补给区与排泄区高差大,地下水径流强度较大。
基岩山区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受地形地质构造的控制变化极大,一般火山岩变质岩类分布区,地下水埋藏较浅,泉点很多碎屑岩类分布区,水位变化较大,在盆地和单斜地区承压性大碳酸盐岩类分布的中低山区,地下水埋藏较深,但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地下水埋藏由深到浅分带明显,当地的侵蚀基准面是地。
地下水的排泄区总是分布于地表相对低下的地方,因此,地形的高低对其影响很大,总体来说,地下水是从高处向低处流动尤其是潜水,天然情况下其径流受地形控制明显实际上,地下水径流是相当复杂的,很少具有单一的径流方向以地下水径流区我国华北平原为例,在总的地势控制下,由山前向滨海地下水做纵向流动同时。
地下水径流区名词解释
跟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的水头差和水文地质条件有关比如在补给区,通常水头差大,但是如果水文地质条件一般,渗透性差,往往补给速度一般犹如在排泄区,通常水头差不大,但是透水性特别好,所以排泄速度可能会快通常在天然条件下和人类长期改造以后,会形成一个均衡的稳定的过程补排的区域和速度。